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科技引领农业再起飞

    信息发布者:laoda66
    2017-03-31 10:45:18   转载

      11月20日,全国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拉开帷幕,展期将一直持续至12月31日。本次展览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主题,首次集中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农业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

      “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农业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来,我们将如何继续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开创农业科技发展新局面?

      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2014年1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诗波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解释道,尽管到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靠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农药化肥的高强度使用,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对农产品数量的刚性需求,“可以预期,我国农业依靠传统方式来实现增产、增效必将难以持续”。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介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农业转方式,科技是关键。“必须更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唐珂表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农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具有全社会性,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政府应当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和组织的主体,才能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供给与需求达到社会最优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早在2012年,农业部审议并通过了《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强调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支持,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如企业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对那些具有较高需求弹性的农产品生产,农业技术进步能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成本,生产者能获得大部分收益,这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应该由生产者资助,完全可以实行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吴敬学说。

      成果应用 落到地头

      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最终要依靠科技来解决。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转化应用才能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为改造传统农业服务、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服务,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延伸和落脚点,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归宿。”吴敬学表示。

      “十万亩小麦,亩产量652公斤,增产效果明显;节约用工5个,集约增收的效果也明显。”今年6月,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小麦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陈萌山说道。

      这项在山东省武城县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展示了集成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多项创新技术模式的研发集成,研究与转化并举,用科技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而且体现在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的组织集成,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农科教联合攻关体系,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陈萌山表示:“我们看到不是一个部门在组织实施,而是所有的科学家、所有的部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协作攻关,真正做到了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政、科、企、推多部门参与,国家、省、市、县科技多部门协作,农业科技上中下游密切结合。”

      除了高效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陈萌山指出,还要多示范、多引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科学产量变成农民产量;多汇报、多宣传,引起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袁勇是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的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工作就是将农业技术指导方案上的条文按葫芦画瓢地转述给农民。“都是教大家怎么使用农药化肥的。我只知道怎么用,却不知道为什么用,还觉得这样挺好。”

      直到他接触了生态循环农业,利用绿色生物技术种植生态水稻、油菜后,才开始思考,方案内容是不是应该适时更新一下了。

      农业技术人才再培养、科技内容与现实需求结合,农技推广体系的升级也应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题中之义。

      创新、转化双突破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陈诗波说,“例如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严重偏低,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事实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政府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水平,力争到2020年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5%,更好地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吴敬学表示。

      陈诗波表示,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农业科研项目多头管理,课题重复、资源浪费;科研项目管理的微观单元——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科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科研工作往往单打独斗,难以发挥不同学科的协作效应,不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

      “新时期要想实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必须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他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和他的团队,利用土壤修复调理技术和多元素矿物肥料,在不同气候带和不同土壤类型的100 多个地区开展了50 多种农林作物的肥效试验,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给土壤“养生”保健已近20年,多元素矿物肥2012年便获得农业部肥料登记证并进入市场销售。但在刘建明看来,经历技术研发、工业生产环节后,这种产品在市场推广面临的困难最多。

      “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土壤肥力改善和耕地质量提高上,不像普通化肥肥效快、立竿见影。要让市场认识产品的多元综合优势和绿色环保特性并接受它,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刘建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尚不成熟,难以发挥连接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的桥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等,也是制约推广效果的问题所在。而在接受者方面,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和经营风险,也影响了其对农业成果的有效需求,不利于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